1948年,我在家乡盛泽镇盛湖初级中学读书。这所学校是镇上唯一一所私立中学,校舍简陋,设备差,连操场也没有,打篮球要去镇上公共体育场。1948年秋,我上初三,学校来了位新老师,名叫沈亦人,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本地口音,年龄30不到,教初三国文(语文)。这位教师,在我们学生心目中,与众不同,他不像一般老师那样不苟言笑,而是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亲切、慈祥、随和。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闲聊,谈时政、讲故事、拉家常,常常带领学生郊游。所以学生对他很有好感。
1949年春末,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风卷残云般向江南和上海推进。在家乡盛泽周围的苏嘉铁路和镇北公路上一支支身穿土黄色粗布军装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向东向南推进,国民党的飞机频繁地出来袭扰,学校已不再正常上课。有时,一队队解放军到镇上来歇息,沈老师带着我们部分同学去接近解放军战士,旁观他们集队、休息、生活,听他们唱歌、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让我们逐渐去认识解放军,了解共产党,并逐渐产生了好感。
随着家乡的解放,地方政府的建立,5月中下旬,上海和江南大批土地解放,解放战争胜利形势迅猛向南推进,解放军急需吸收大批青年学生加入部队,开办了华东军政大学、苏南军区教导队等军事学校。沈亦人老师公开动员我们学生参军、报考军事学校。我们家乡原来是国统区,受到的是国民党的宣传。当时,刚刚解放,部分家长对形势还有疑虑,不敢把子女送出去。我们一部分同学由于在沈老师带领下,经常接触解放军,受到了一些党的教育,对党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愿意参军进军校。5月底,我们学校16名同学前往苏州报考苏南军区教导团,文化考试中,我记得有一道题问:中苏美英的外交部长是谁?大家都没有答全。在报考过程中,沈老师给予了很多指导,除了考文化知识外,还要面试,他告诉大家,假如面试官问:“为什么要报考军校?”大家应该回答“为人民服务!”结果,我们16个同学全部被苏南军区教导队录取,但可惜有一位同学因家长不支持而没去报到,另一位同学中途退学。6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们15位同学兴高采烈地聚集在盛泽镇上秀丽的目澜洲公园的四方楼亭里宿夜,准备第二天清晨乘船前往常州军校学习。当天晚上,沈亦人老师与他年轻的妻子特地赶到公园为大家送行。他谆谆教育我们到部队后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提高军事技术、认清形势、为人民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参军后的第二年,沈老师曾专程到我们部队看望大家,了解学习情况,激励同学们更快地提高思想觉悟,健康地成长。后来,沈亦人老师随部队去了大西南,据说在四川宜宾军管会任职,原来他是一位地下党员。
我很难忘沈亦人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指引,他是我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苏南军区教导团,是苏南解放区第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军事学校,校址设在常州天宁寺,与常州三中相邻,部队训练要去三中的操场上进行。在这所军事学校里,从团长、大队长到中队长,从政委、教导员到指导员,都是从各部队抽调来的建军骨干,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我们一千多名学员,多半是地方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全体学员编为四个大队,一大队是连、排干部轮训队,其他三个是知识青年队。
军校的教育目的是:连、排干部轮训,注重总结经验,新形势教育,培养和提高政治理论与军事技术水平。青年队则以政治学习为主,使学员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有系统地进行“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当时,我还记得学习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教育文章。结合时事形势,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各分队还进行业务学习,提高军事、财经、文化、卫生、机械操作等知识。我还曾去无锡参谋训练班,学习地形地貌的测量工作。
经军校一年多的教育,“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校生活锻炼,使我逐步认识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逐步懂得了革命的真理,做人的准则、明确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1949年1月19日我还光荣地成为建国后第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0年8月,我被分配到松江军分区南汇县大队六灶区中队,期间又回到县大队三连及大队部,均是担任文化教员。在县大队时碰到在大队卫生所工作的爱人,二年以后她调到无锡101医院去了。1952年底,苏北、苏南两军区合并为江苏省军区,苏南军区教导团完成了历史使命,学员先后分配到陆海空军、高等院校和地方工作。